“5.12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十年来,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,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取得巨大成就,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,锦绣巴蜀更加绚丽多姿。
永怀感恩奋步行
学校重建最为牵动人心。5·12地震后的短短半年,福建援建的第一所学校交付使用。10年后,孩子们高举“感恩新时代”,向祖国和援建者表达感恩之情。
避震演练强防范
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在第10个“防灾减灾日”来临之际举行避震演练,进一步普及防震安全知识。
重回故地忆峥嵘
十年前的一幅《众志成城托举生命》生动记录了空军官兵冒雨搭建人梯,从断崖抬下伤员的情景。十年后的同一地点,当年的救援官兵重温峥嵘岁月。
缅怀英烈传正气
“清明忆先烈,薪火传正气。”每年清明,大家都自发到烈士陵园祭奠“抗震救灾英雄战士”武文斌,并将光荣传统融入奋战新时代的步伐。
铭记党恩向前行
这是一所“特殊党费”援建的学校。“铭记党恩、励志笃行”,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校园中读书学习,用实际行动感恩全国党员的真情奉献。
废墟重生新希望
在地震遗址公园旁,一座从废墟新生的大桥已矗立九年。新建的桥梁镌刻着山区群众为幸福生活奋斗的“足迹”。
宜居乡村美如画
一幢幢小楼鳞次栉比,一条条宽阔马路通到家门。建立果品基地、发展生态农业……曾经的灾区,如今的桑田。
乡村振兴我当先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,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,当地群众树立新思路、拓展新途径,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美好生活。
群众满意喜自来
震后,当地政府着力优化投资软环境,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,推出延时服务、一窗受理、全程待办、便民服务延伸到社区等高效的“仅跑一次”政务服务。
雪映青城古堰春
在地震重建中,生态修复被放在第一位。灾区新貌不仅是美好新家园,更是自然、社会与人的和谐。
春风吹动乡村游
震后,灾区人民依托本地丰富的自然人文优势,积极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生态旅游,开启绿色经济模式。
(成都市纪委监委供稿 ||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晶晶 整理)